天下苦“高利率”久矣!
住房贷款利率降至3.6%历史新低,那些5.8、6.0%高位站岗的心早已被扎成了窟窿。
对于降存量贷款利率的呼声振聋发聩!最近,央妈表态,支持和鼓励大家与银行协商,或变更合同,或置换贷款。
银行没成功转贷一个,朋友圈倒实现了多个成功案例,怎么回事哟!
银行说:是的,每周八可以办理了
7月14日,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,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指出:“我们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住协商变更合同约定,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”。

一石激起千层浪,这不正是我们广大高位站岗人的心声么,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,降存量贷款利率这不就来了嘛!
邹司长是懂咱们的!他的言论经过短视频平台的发酵,引发了很大的讨论,也有不少人第一时间就去联系自己的贷款经理,赶紧给咱降利率,5000元的月供压得我“内板穿隆”都没钱换。
经理也很客气:“是的,情况属实,7月32号你带上材料过来办吧,以后每周八均可办理。”
玩笑归玩笑,但却道出了事实。事件发酵后,柳房大表姐也第一时间咨询了柳州一些银行的信贷部,都表示没有明确的文件下发,还不支持存量贷款变更合同约定,更不存在置换的说法。
我们也看到网络上的一些消息,比如网传的工行已开展业务办理等等,但很快就被辟谣了。
所以啊,自主协商降存量贷款的利率,还只是一个美好愿景。
为防止提前还款,支持自主协商
邹司长是在谈到“提前还款大幅增加”时发表的观点,今年的新增房贷3.5万亿,比去年同期的多了5100亿,实际上说明整体的住房市场并没那么差。
虽然新增贷款多,但是实际上房贷余额还在减少,说明很多人都在提前还贷了。毕竟理财、存款收益等等都在下滑,股市又一片“绿绿葱葱”,还不如提前把贷款还了,减少利率及时止损。
据统计,今年上半年提前还房贷的金额大概有2万亿。这么大的提前还贷量,如果持续下去,钱都躺在银行里睡觉贷不出去,银行也赚不到利息差,经济也难以转动起来,所以银行让利是有必要的。
央行回应“提前还贷”,鼓励银行和买房人重新签一个合同,用新发放贷款来置换存量贷款。如果银行真能执行到位,那这无疑会大大降低所有有房一族的房贷利率啊。
虽然只是一个信号,但是让很多存量房贷利率比较高的朋友,也看到希望了,这算是一个好消息吧。
中介说:找我轻松降利率
存量贷款利率可自主协商降低,央行发话,这下柳州的一些中介又开始整活了!
“高利率上车的,想转成现在3.6%的朋友,可以私聊我,可以单签,不用离婚,省下几十捆,速来”,有的还声称已经成功多笔,不用担心。

其实中介所谓的“转贷”就是向消费者推介房贷转经营贷,宣称可以“转贷降息”,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,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。
经营贷利率可低至2.48%,如果客户没有营业执照,中介还可以帮你搞,诱惑力很大。但是柳房大表姐提醒大家,千万别昏头。
其实早在去年底,中国银保监会就已经发布了违规转贷的风险提醒,中介垫付的“过桥资金”,息费隐藏诸多猫腻。
转贷是需要重新签贷款合同,就需要先结清贷款,你也没钱,中介就推荐过桥资金给你,以从中收取垫资过桥利息、服务费、手续费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。
其实,大多数情况下,消费者“转贷”后的综合资金成本可能高于房贷正常息费水平。另外,“以贷还贷”“转贷”操作还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,等等。
总之,就是你玩不起,别碰就是了!
柳州多家银行支持“带押过户”以此转贷行不行?
违规的操作不能碰,除了提前还款,“带押过户”则相当于给存量房贷打折开拓了一条新路子。
“带押过户”的好处是节省成本和时间。大致可以理解为,节省了“转贷”过程中的“过桥资金”赎楼环节,然后过户,重新发放贷款。
“带押过户”已经在全国内推广,柳州也实现了“带押过户”。
目前柳州银行、中国银行都成功办理了“带押过户”,比如中行在5月18日投放了首笔,三江5月启动二手房交易“带押过户”模式,柳州银行在4月份落地“带押过户”。
但是正如全国推广的模式流程中,柳州目前仅处在同一银行金融机构体系里的“带押过户”,还不支持跨行,也不支持其他物业类型。
另外呢,“带押过户”更多是适用于二手房交易,买卖双方并不是自己,如果借此操作将房子过户给亲朋好友,比如转给父母,接力贷续上,以达到转贷降利率,这就是考验人性的时候了,毕竟你的兄弟姐妹有权来争产。
基于风险、操作局限等因素,“带押过户”其实在柳州还不太成型,以此“降利率”基本不成立。
写在最后:
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大数据出炉,GDP增速5.5%,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6.5%,城镇调查失业率还在5%以上,房地产投资下降7.9%、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5.3%……
有的数据仍然在降,有的数据涨了,但咱们老百姓的切身体会感觉不到,口袋依然空空。你看今年上半年柳州住宅市场同比环比降幅超20%就知道,柳州楼市观望情绪有多浓厚。
今年迎来了3.6%的低利率,托底作用微乎其微,市场还需要更大的利好,而存量贷款降下来,无疑是新的希望,既然央行已经发声了,给出了信号,什么时候正式到来或许只是时间差而已,保持期待吧!